[心理健康] 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李慧静
(文章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知网空间;原文链接: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XL201004019.htm)
同性恋是在人类历史上、在各个文化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根据最近的人口学研究,估计同性恋者在人口中总的比例为3.6%一4.8%。数年以来,同性恋曾经被当做一种心理疾病看待,目前,虽然心理学领域一致认为同性恋并不属于心理疾病,但同性恋群体作为一种少数的性取向群体,却一直因为遭受着偏见、歧视和伤害,而面临着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外对同性恋心理健康的研究比较系统和完善,而我国只见零散的几篇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检索和分析,对同性恋是否属于心理疾病、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1. 同性恋作为一种性取向不属于心理疾病
1.1 来自研究领域的结论
半个世纪以前,同性恋被视为一种心理疾病并被广泛的加以社会污名(social stigma)。Hooker(Hooker,1957)首次对同性恋属于心理疾病的假设提出质疑,她对非临床取样进行投射测验,通过对被试反映的分析, 在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对照组的比较中没有发现心理功能的显著差异。随后数年的研究显示,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相比,在认知能力、心理健康、自尊方面并没有不同。
此外,大量的研究证明,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的整体心理功能基本没有差异。
1.2 来自权威机构的判定
1952年,美国精神医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在第一版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把同性恋定义为一种反社会人格障碍(sociopath person-ality disturbances),而1968年第二版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把同性恋归为性变态的一种。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发表声明 将同性恋行为从疾病分类系统中去除;在第三版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同性恋被彻底从疾病诊断标准中去除,但把对自己性取向不满意而引起抑郁情绪的自我不和谐型同性恋(ego-dystonic homosexuality)视为疾病;自我不和谐型同性恋在第三版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的修订中也被从疾病标准中删除(DSM—III—R,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87)。2000年12月,美国心理学会第四十四分会颁布了关于同性恋、双性恋及性少数群体当事人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指导 准则,重申了同性恋不是属于心理疾病的基本观点。2001年,我国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也将同性恋从精神障碍标准中去除。
因此,同性恋作为一种少数的性取向,和诸如种族、民族、性别等因素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心理障碍。
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2.1 同性恋与心理疾病紧密相连
尽管心理学界一致认为,同性恋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疾病,但却是与心理疾病紧密相连的一个因素。研究表明,一些心理障碍会由社会压力引起,尤其是情感障碍、焦虑,以及物质使用障碍。根据Butler(Butler,2001)在美国展开的民意调查,虽然公众对同性恋者表现了更多的接纳,但同性恋者却仍然被广泛的加以社会污名。很多同性恋者曾经遭受过侵害(Victimization)和歧视(discrimination),尤其是有同性恋取向的青少年。
因此,同性恋者更容易遭受心理障碍的侵扰,即同性恋群体可能存在着较高的心理障碍流行比率。国内的研究与上述理论取得了一致的结论。
1981—1992年,鲁龙(鲁龙,1992)对1000例同性恋病人的资料进行整理,发现平时经常性负性情绪以焦虑为主者531。(53.1%),孤独感者216人(21.6%),忧郁183人(18.3%),而无经常性负性情绪者则很少(7.0%)。87% 的患者有痛苦及无安全感心理,40.5%的患者有自杀企图。上世纪末,刘华清等(刘华清,1999)对心理卫生机构的51名同性恋来访者进行调查,发现33%的被试既往有过自杀行为,均为男性;年龄偏小(17~19岁)的被试中有60%人表现极度紧张、恐慌、抑郁、焦虑、孤独等负性情绪,其中20%人甚至产生自杀行为;在MMPI量表评定中,部分群体的疑病、癔病、精神分裂、抑郁和精神衰弱等因子评分高于常模。
随后,许毅(许毅,2000)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国外对于同性恋群体是否存在较高心理障碍流行比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公共卫生领域出于控制艾滋病疫情的需求,在全国居民健康普查中增添了测试性取向的项目。本世纪初,从事同性恋研究的学者通过对此类大型调查中的同性恋、异性恋被试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开拓了性取向与心理障碍相关性的人口学研究模式(Population-based Re-search)。此类研究获得了对照组数据、克服了取样偏差等传统方法的局限,取得了很好的实证效度。
在美国,Cochran(Cochran,2003)等对一项艾克阿瑟基金的国民健康调查中2917名成年被试中同性恋与异性恋对照组的重度抑郁(Major de-pression)、广泛性焦虑(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惊恐性障碍(Panic disorder)、酒精依赖(Alcohol dependency)、药物依赖(Drug dependency)五个心理障碍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结论表明:在过去一年中,男同性恋者重度抑郁的患病率高出异性恋者三倍;而惊恐性障碍高出异性恋者4.7倍。近40%的男同性恋被试,在一年内曾遭受一个以上障碍的侵扰;而近20%同时出现两个以上障碍。与异性恋比较,以上结论均显著。在对女同性恋者过去一年的调查中,33.5%报告有重度抑郁,17.1%和11.8%的被试报告有惊恐性障碍和药物依赖,而14.7%报告广泛性焦虑,结果显著,三倍于异性恋组。综合来看,出现上述一个以上障碍的比率为43.7%,而女同性恋者报告一年内同时出现上述两个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异性恋组。
荷兰的研究也取得了相似的结论。Sandfon(Sandfoa,2001)等在对荷兰成年居民的一个大型多阶段家庭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中发现,过去12个月有过同性性伙伴的被试,在过去一年内,男同性恋者的情感障碍(mood disorders)、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s)显著高于异性恋者;女同性恋者的物质使用障碍(substance use disorders)显著高于对照组。
根据新西兰的一项从出生开始的纵向研究的数据:Fregussons(Fregussons,1999)等人观察到:对于21岁报告自己性取向的同性恋青少年,在14-21岁这段时间内,比异性恋者报告更高的重度抑郁、广泛性焦虑、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和物质依赖(substance dependence)的流行比率。
对青少年、少数民族同性恋群体的研究也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在一项针对137男同性恋青少年的调查中发现,接近三分之一(41/137)的被试报告某种形式的自伤行为(intentional self-de-structive act),其中21%自伤者不得不接受医疗。
最新的一个针对拉丁、亚裔美国成年人的人口学研究表明:男同性恋者更容易出现自杀意念,而女同性恋者的抑郁障碍相对显著。
综上所述:无论传统的研究还是当代的人口学研究,虽然存在着研究方法的差异,对情感障碍、焦虑、物质使用等障碍测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各个研究一致证明了:曾经有过同性性伴侣、或自我报告为同性恋的个体,更容易遭受心理障碍的侵扰,而不同的研究也一致证明,同性恋中重度抑郁的比率显著高于常人。
2.2 同性恋的自杀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同性恋者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而青少年的问题尤为严重。1997年在加拿大进行的一项计算机匿名调查中发现,自杀尝试者中有 62.5%是同性恋取向,而同性恋青年自杀尝试的可能性是异性恋的13.9倍。Bagley和 Tremblayz(Bagley&Tremblayz,1999)在北美和新西兰的大规模调查中发现,同性恋者存在着四倍于异性恋者的自杀尝试。根据一项对军队中服役的男双胞胎进行的调查,相对与异性恋兄弟,同性恋者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和自杀尝试。Russell和 Joyner(Russell&Joyner,1998)的研究显示,报告有同性吸引和同性性行为的青少年,其自杀尝试是对照组的两倍。
国民同性恋健康基金在一个全国性研究中发现,59%的17~24岁之间女同性恋者曾经策划自杀,其中25%已经做出了尝试。而根据Damienl(Damienl,1988)的报告,有21%的同性恋青少年曾经尝试自杀。Cochran(Cochran,2001)回顾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如下结论:虽然目前仍缺乏同性恋者成功自杀的研究数据,但各个研究一致证明了,同性恋者存在较高的自杀尝试。
3. 导致同性恋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
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价值取向,本身并不会引起心理疾病,但在异性恋为主体的社会环境中,同性恋者被加以社会污名、遭受到歧视、攻击、不公平的社会待遇,面临着严峻的生活、事业、人际问题,从而威胁着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经过对大量前人研究的整理与分析,Ilan H.Meyer(Ilan H.Meyer,2003)提出了解释同性恋者心理障碍比例偏高的少数群体压力模型(Minority Stress Mode1)。该理论认为:社会污名、偏见(prejudice)、以及歧视(discrimination)引发了一个敌意的、带有压力的社会环境,从6而引发了同性恋群体较高的心理疾病流行比率。本文归纳了国外的研究成果,认为以下因素导致了同性恋者心理健康的消极状况:
3.1 社会污名
对同性恋者的社会污名是导致其较高心理疾病流行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他对性取向进行直接测量的研究也显示,社会污名是引起心理压力,尤其是抑郁和焦虑的重要原因。Jones(Jones,1984)等以冲突理论解释了社会污名引起心理健康的心理机制。他认为,社会污名在个体的自我知觉(self- perceptions)和他人知觉(others-per-ceptions)之问引发了一个心理冲突,因此导致了自我知觉的不稳定 (unstable)和脆弱性(vulnerable),而维持自我概念的稳定和一致需要一定经历和心理活动,从而引发相应的心理压力。
3.2 内化的恐同观念(internalized homo-phobia)
内化的恐同观念指,同性恋个体不断的接触到异性恋者对同性恋者的厌恶、反感、敌意等消极态度,而在成长中将此观念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而对自己的性取向产生一系列的消极态度,而这种态度会严重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研究显示,内化的恐同观念与进食障碍等自我伤害(self-harm)、艾滋病高危行为(HIV-risk-taking)紧密相关。Nicholson和Long(Nicholson&Long,1990)的研究显示,内化的恐同观念会导致自责(self-blame)和对艾滋病的不良应对。此外,这种消极的观念也会导致亲密关系受阻。
3.3 偏见和歧视
同性恋个体在校园、工作、及生活中,都会遭到各种各样的偏见和歧视。绝大部分的同性恋青少年(90%)经常在校园内听到关于对同性恋消极的、厌恶的、反感的评价(homophobic remarks),其中37%的被试是从学校教员和员工处听到这样的评论。据Maney D W 和Cain R E(Maney D w&Cain R E,1997)的研究,教师在教育项目中不情愿教育同性恋家庭的孩子,而老师在面对这种家庭的学生时,表现出不自在的情绪。
同性恋者在工作中也经常会遭到因歧视和偏见而产生拒绝录用、工资偏低等不公正待遇。Badget(Badget,1995)在一项全国性调查中发现,同性恋员工的薪资收入要比相同教育背景、相同职位、相同婚姻状况的异性恋员工低11%到27%。
3.4侵害与暴力(violence)
言语侵扰(verbal abuse)、攻击的恐吓(threat of a~acks)、以及身体攻击(physical attacks)会严重影响到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自杀尝试。而大量的文献表明,大部分同性恋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青少年时期,都曾经遭受过 不同程度的侵扰和伤害。马萨诸塞一项对高中生的随机调查显示:同性恋青少年更容易遭受财物被盗与毁坏、更容易被用凶器威胁、更容易因被伤害而接受医疗。美国一项全国性调查表明,61%的同性恋青少年遭受过言语侵扰、47%遭受过性骚扰(sexual harassment)、28%遭受到身体侵扰(physical harassment)、1 4%遭受了肢体攻击(physical assault)。D’Augelli(D’Augelli,1998)的研究发现,同性恋青少年更容易遭到家庭、社区的侵害。对同性恋青少年的暴力包括:同伴的言语侵扰、身体攻击的恐吓(threat of physical violence)、身体攻击、强奸(rape)、乱伦(incest)和名誉的损害(destruction of personal property)。
同性恋取向的成年人也遭受着不同程度的侵害和骚扰。有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成年同性恋者在生活中曾经遭受过某种形式的言语侵扰和暴力行为。参与美国同性恋健康基金调查(National Lesbian and Gay Health Foundation study)的女同性恋者中,52.2%的被试报告曾经遭受过身体攻击。
3.5 掩盖(concea1)与出柜fcoming out)的矛盾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同性恋者就掩盖与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出柜)问题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冲突。研究表明,掩盖自己的性取向是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并会导致不良的心理、健康、工作等相关的问题。但是,大部分同性恋者会选择掩盖自己的性取向以保护自己避免遭到诸如被攻击、被解雇、被羞辱的伤害。此外,掩盖与出柜问题还会对人际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水平。根据Remafedi(Remafedi,1987)在一项以男同性恋者为样本的研究,有41%的被试报告因为性取向而遭到同伴的拒绝。而据D'Augelli和Hershberger(D'Augetli& Hershberger,1993)的报告,三分之一的被试害怕因暴露性取向而失去朋友,而46%的被试已经因此而失去了朋友。
3.6 家庭的压力有研究表明,家庭支持是提升同性恋者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然而,同性恋个体却面临着强大的家庭压力。他们害怕被家庭知道自己的性取向,担心家庭知道自己性取向后会引发极其恶劣的后果。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Pilkington和 D'Augelli(Pilkington&D'Augelli,1999)的调查表明:33%的同性恋遭受到家庭成员的言语攻击、10%遭受到 身体虐待(physically abuse)。
4.结语
半个世纪以来,国外对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争论,探讨了同性恋群体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特殊性,并对如何针对同性恋当事人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进行了诸多实证研究和探索,发展出了专业的治疗模型和干预手段。目前,美国心理学界建立了同性恋心理学研究的专业期刊,对咨询师提供相关的专业培训;APA、ACA建立了同性恋问题专业委员会,对同性恋当事人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制定了指导准则;实践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机构与专业从业者专门针对同性恋当事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并出现了为同性恋青少年、同性恋自杀意念者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的公益组织和网站。
然而,由于我国的文化背景、政治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内自身存在的局限,关于同性恋者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实践却严重滞后。因此,有必要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总结,为在国内开展针对同性恋当事人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思路;同时,希望本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更多的心理学专业人士在我国对同性恋者心理健康问题开展自己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索。
声明:本栏目展示的文章、活动均为过去已经发表的文章或已经举办的活动